淮南门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万象 » 淮南生活 »

淮南生活

关于发布淮南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的通报(第一批)

2025-11-20 11:23:21 阅读次数:380 来源: 作者:
关于发布淮南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的通报(第一批)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行动”与“万里行”活动工作部署,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利企便民水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淮南市市场监管系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成效,现将其中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案例1凤台县:精准培育地标品牌 “小糯米”赋能乡村振兴大格局摘要:凤台县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积极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关于发布淮南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的通报(第一批)

关于发布淮南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的通报(第一批).jpg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行动”与“万里行”活动工作部署,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利企便民水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淮南市市场监管系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成效,现将其中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

案例1

凤台县:精准培育地标品牌 “小糯米”赋能乡村振兴大格局

摘要:凤台县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积极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以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为主要突破口,推动“马店糯米”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登记,使其从“土产品”升级为“金名片”,有效带动产业提质、农民增收,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

案例简介:“马店糯米”因主产于朱马店镇而得名。凤台县朱马店镇拥有悠久的糯米种植历史,当地所产糯米颗粒饱满、口感软糯、营养丰富。但长期以来,凤台糯米多以初级产品形式销售,品牌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弱。“马店糯米”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登记,标志着马店糯米正式纳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体系,不仅确立了产品的区域身份,也成为凤台县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起点。

主要做法:

一是深入调研,精准挖掘品牌潜力。服务中心深入企业,全面摸排产业家底,明确将“马店糯米”作为品牌化发展的核心,深入推进地理标志产品运用工程,助力产业兴旺。

二是标准引领,筑牢品质核心基础。联合凤台县农业农村等部门健全管理体系,参与研究制定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品标准和管理规章,利用大数据构建“马店糯米”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以标准化保障产品优异品质。

三是强化培育,打造区域特色名片。全程协助完成“马店糯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并指导企业强化品牌形象设计,规范地理标志标识使用,突出“马店糯米”的地域特色和品质优势,显著提升了产品品牌附加值。

四是严格保护,维护品牌市场信誉。联合执法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假冒地理标志产品的违法行为,并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的沟通协作,净化市场环境,为品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典型意义:“马店糯米”地理标志的成功注册,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凤台县积极围绕“马店糯米”产业品牌价值提升,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户参与生产,户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成为促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辐射带动6个乡镇的82个行政村,推动了糯米产业与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为凤台县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案例2

经开区:三级联动赋能风险预警 专业服务企业出海防控

摘要:为助力企业应对国际化经营中的知识产权壁垒,提升海外风险防控能力,2025年,在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淮南市市场监管局与经开区分局积极推动,在辖区企业安徽某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启动省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项目。

案例简介:该项目聚焦企业主要出口产品“微晶纤维素”,是淮南市获批实施的首个省级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项目。通过省、市、区三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联动,组织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目标市场的专利导航、商标监测与侵权风险分析,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为企业安全“出海”保驾护航,并为全市同类企业提供可复制的示范经验。

主要做法:

一是精准立项,锁定风险核心。项目精准锁定企业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微晶纤维素”,以其为主要分析对象,深入研判目标市场的专利布局与商标风险,确保预警工作直击企业出海痛点。

二是三级联动,构建协同机制。形成了“省级指导、市级协调、区级落实”的立体化工作格局。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整合资源,提供宏观指导与全链条服务支持;市局统筹协调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分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贴身服务企业,为项目的高效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专业赋能,前移预警关口。引入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作为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全链条风险防控方案,帮助企业制定具体的市场竞争策略和风险防控措施,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的根本性转变。

典型意义:经开区形成了“政府引导-专业服务-企业主体”三方联动的成功实践,为基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如何精准服务企业涉外需求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作路径。将知识产权工作的关口前移,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抵御海外风险的能力,变“事后救火”为“事前防火”。作为全市首例,项目形成可复制的“淮南经验”,为有意向“走出去”的创新型制造企业提供了鲜活范本,形成“试点一个、带动一片”的积极效果。

案例3

潘集区:服务零距离:知识产权宣传进驻酥瓜展销会

摘要:在年度潘集酥瓜节展销会期间,潘集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以“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知识产权宣传周进展会活动。活动通过设置咨询台、宣传展板,提供知识产权相关服务与法规宣传,介绍人工智能在农业的应用,规范展品知识产权地理标志标识,营造良好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案例简介:潘集酥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因潘集区独特气候,具有“味甜、皮薄、酥脆”特点,享誉淮河大地。潘集区每年举办酥瓜节展销会,今年展销会期间,潘集区市场监管局紧扣“潘集酥瓜”这一地方特色品牌,将知识产权保护与展销会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提升了参展商家和消费者对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知晓度,营造了展销会现场及周边区域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主要做法:

一是搭建咨询平台,提供便捷服务。在展销会现场设置知识产权咨询台与宣传展板,为参展商家和消费者提供面对面服务,直观展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与案例,方便群众获取信息。

二是开展多元服务,强化权益保障。针对参展商家和消费者需求,提供商标及专利咨询服务,解答知识产权申请、使用等疑问;同时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渠道,助力维护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法规宣传,提升保护意识。向商家系统宣传商标法、专利法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结合“潘集酥瓜”地理标志保护实例,增强商家对知识产权法规的理解与认同。

四是规范标识使用,维护品牌价值。对参展商家及展品的知识产权标识进行全面规范摸排,仔细检查20余个展位、60余件农产品的标识使用情况,及时指出并纠正不规范问题。

典型意义:潘集区紧扣“潘集酥瓜”这一地方特色品牌,将知识产权保护与展销会特定场景,实现保护措施与产业活动的无缝衔接,提升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政企协同,整合了市场监管与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构建了“在服务中监管、在监管中服务”的良性互动格局。为地方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对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4

寿县:精准施策引金融活水,“入园惠企”解企业融资之困

摘要:今年以来,寿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认真开展“入园惠企”活动,积极与银行、企业沟通协调,搭建银企对接通道,盘活企业知识产权资产,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持续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共为安徽博美奥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安徽汉邦日化有限公司等41家企业办理了43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融资额3.2亿元。

案例简介:为加快企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帮助企业缓解资金紧张、融资困难问题,寿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工作思路,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服务企业的重要抓手,通过推动“知产”变“资产”,助力企业破解发展瓶颈,实现知识产权价值转化。

主要做法:

一是精准走访摸需求。寿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了合博机电、典一金属制品、适客食品、徽之润食品中、韦豪予应力、淋港食品、港斯食品、桃花源农业等十余家企业,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品牌建设情况和企业需求。

二是政策宣讲促转化。通过现场为企业详细解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和办理流程,帮助企业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转化为发展资金。

三是多方协同提质效。建立政、银、企、评估机构多方协作机制,优化办理流程,提高融资效率,确保惠企政策精准落地。

典型意义:知识产权“入园惠企”活动,是一项系统性、集成性的创新服务工程。它不仅是传递政策的“宣讲队”,更是诊断企业痛点的“医疗队”、输送金融活水的“输血队”和赋能企业长远发展的“教导队”。寿县通过这项活动,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最终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案例5

田家庵区:“政府引导+保险护航”,筑牢企业“出海”屏障。

摘要:协助安徽某环保餐具有限公司成功办理海外知识产权保险,为企业节省维权成本,使企业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研发与市场拓展,增强了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和底气。

案例简介:安徽某环保餐具有限公司深耕于环保餐具制造,产品远销国外,但近年受海外商标抢注、专利侵权预警等风险困扰,虽尚未发生实质纠纷,却面临布局成本高、维权能力弱的双重压力。田家庵区市场监管局聚焦辖区涉外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需求,通过深入企业调研问需、整合保险、政策等资源,成功协助其办理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保险。

主要做法:

一是专班对接,精准摸排企业需求。组建服务专班,深入开展“一对一”调研。结合企业海外市场分布特点,重点梳理企业需求。

二是政策赋能,切实降低投保成本。针对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田家庵区市场监管局梳理国家、省、市三级知识产权保险补贴政策,明确企业可享受补助标准,叠加财政补贴后,企业实际保费支出减少50%,切实降低企业投保成本。

三是搭建桥梁,提供全链条保险保障。联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分公司,帮助企业办理涵盖“侵权诉讼法律费用”“境外调查取证开支”的综合保险,针对专利侵权高频风险提供全链条保障。

典型意义:田家庵区创新“前端预防”服务模式,突破传统维权援助的事后应对局限,针对未出险企业的风险防控需求,通过保险工具将服务端口前移至知识产权布局阶段;完善“政企银保”协同机制,通过政府搭台整合政策、保险、专业服务资源,既发挥财政补贴的杠杆作用,又依托市场力量破解企业“维权成本高、风险抵御弱”的痛点;是强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支撑,通过保险赋能增强企业“出海”信心,助力区域外贸企业从“产品输出”向“品牌+技术输出”转型。

来源: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科

淮南帮.jpg

举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