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2025年9月传染病风险应对情况
淮南市2025年9月传染病风险应对情况
一、重点关注
1.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
(1)加强联防联控,动态评估风险。加强与海关等部门的协作,与相关省份疫情信息共享,确保实现早期预判精准、风险研判科学、应急处置及时;持续关注境内外疫情动态,结合我省蚊媒监测等相关数据,科学动态评估疫情风险。
(2)医疗机构应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对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传染病鉴别诊断意识;同时做好病例管理,一旦明确诊断,按要求做好防蚊隔离管理治疗,并及时进行报告。
(3)疾控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检测试剂储备。加强预案准备和技术培训,一旦发现基孔肯雅热、登革热输入病例,规范开展病例管理和共同暴露者的排查和管理,根据要求开展社区和医疗机构可疑病例主动搜索以及核心区、警戒区蚊媒密度监测和控制工作,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防止发生本地续发疫情。
(4)强化蚊媒密度监测,对8月份布雷图指数(BI)显示存在蚊媒病传播风险的重点地区重点环境,及时开展消杀处置。
(5)各地要继续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向公众普及“清积水、防蚊虫、早就诊”核心知识,重点指导居民清除室内外小型积水(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推广使用纱窗、蚊帐和驱蚊剂。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各县区需高度重视SFTS的防控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重点做好SFTS的健康宣教和临床救治工作,减少发病数、降低病死率。
(2)县区疾控机构对辖区内报告的SFTS病例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落实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对SFTS死亡病例,应及时开展死亡原因专题分析,针对病例的发现、报告、优化转诊、救治等各个环节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切实降低病死率。
(3)医疗机构要做好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疗技术培训,提高病例早发现、早诊断和规范治疗能力,并加强病例管理,严格病例出院标准,同时做好院感防控工作,严防出现院内感染。
(4)继续做好公众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多渠道多方式宣传疾病防治和蜱媒生物防制知识,使广大群众了解病毒感染途径和发病风险,掌握蜱防护知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蜱叮咬,发病后及时就医。
3.结核病
(1)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控工作,加强组织管理,强化部门间的联防联控机制。
(2)切实做好新生入学体检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结核病筛查工作。
(3)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做好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的病例报告和治疗管理工作,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4)疾控机构加强疫情监测,在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使用推广的磨合期做好医防系统信息传达机制的建立;及时开展学校、养老机构等聚集场所疫情处置,防止疫情扩散,适时开展风险评估。
(5)加强学校结核病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群体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
二、一般关注
1.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1)医疗机构仍需规范开展肠道门诊工作,切实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病例。
(2)疾控机构持续做好肠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尤其是甲鱼等水产品霍乱弧菌监测工作,并适时开展风险评估。
(3)一旦出现疫情,疾控机构需按照《霍乱防治手册(2012版)》要求,及时做好调查和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4)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完善水产品销售流通的登记溯源制度,对辖区内经营的外来水产品批发、零售摊贩/商户实施进购和销售登记,确保进购地址、数量、产品类型详细,严格落实“索证索票”确保食品可溯源;同时加强甲鱼、虾等水产品的抽检工作,确保及早发现潜在带菌水产品,有效管控源头风险。
(5)各地需继续加强对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健康宣传工作,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高公众自我防病意识和就诊意识,引导群众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保持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食源性疾病
(1)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学校、工地等集体单位食堂、饮食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以及原料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重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从业人员培训,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2)医疗机构需重点关注聚集性病例特征(如同食品暴露史、地域集中性),及时报告可疑线索,以便快速启动流调溯源;同时加强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中毒事件的识别、诊断和救治能力。
(3)疾控机构要加强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的分析,准确识别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提高流调人员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置方面能力。
(4)加强公众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深化科普警示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醒公众在夏季特别注意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强调“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