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生活
走进孙公祠
曾经多次参观过芍坝孙公祠,因为知识贫泛,兴趣不大,走过就一过而笑,没有留下多少记忆,也没有记下应有的印象。前日陪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领导再次参观孙公祠,对祠内陈设再一次观览,天下第一塘的雄姿时时在脑海中浮现,楚人孙叔敖的功绩每每在思索中再现,楚国八百多年且在淮南四百余年的历史留痕常常在眼前涌现。
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七位专家不远千里从楚国兴盛之地,到楚国终结之地考察,目的是为《荆楚文化史》第七卷之书核实审定的更加精细。在两地学术交流会上,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认为寿县作为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积淀了深厚的楚文化底蕴,寿县楚文化的灿烂为完整的楚文化研究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佐证、拓展了思路。要深刻认识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提高政治站位,还原真实的中华文化。要深层发掘楚文化研究的精髓,将科学保护与计划开发有机结合。要深入探讨楚文化研究的利用,古为今用将历史文化进一步展现。要深化宣传楚文化研究的成果,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提高楚文化概念的普及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鄂皖两地应加强文化研究交流,联合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著作,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通过向湖北荆楚文化研究会专家的学习,对孙公祠、孙叔敖、安丰塘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荆楚文化的主要根源是古代楚国历史文化。楚国发源于陕豫鄂三省之交的丹水之北,故名丹阳,壮大于湖北荆山,结束于安徽寿县。800多年的楚文化在寿县故土留下了400余年的历史,特别是最后18年,历经四个楚王,为淮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楚国文物和文化痕迹。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蔡昭侯、楚考烈王、淮南王刘长、刘安和袁术先后建都于此。从我市博物馆现存的历史文物可以判断,楚文化是淮南历史文化的源头,特别是寿县,从楚考烈王公元前241年在此为都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为纪念孙叔敖而修建的孙公祠位于安丰塘北岸,是安丰塘文物本体的重要附属建筑,其始建年代无确切记载。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记载:“陂水北径孙叔敖祠下”,据此孙公祠应始建于北魏之前(386年~534年),孙公祠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丰塘祠。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5平方米,共三进院落,现存大殿、还清阁、崇报门和明清间碑刻19方。其中明代石刻塘图,可见塘的位置、水源、斗门、灌区概况。院内存有乾隆四十年《重修安丰塘碑记》,西面展示着安丰塘的物产及部分农耕文物,东面展示的是历代各类大家赞颂孙叔敖笔墨,印象深刻的是院内两个石狮雕刻,不像官府门前的严肃,彼具谐容,为游人乐。孙公祠2007年12月更名为孙叔敖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级廉政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免费对外开放。
孙叔敖乃第一廉吏,太清了,人只能敬之,而不敢学之;太廉了,人只能仰望,而不敢亲近;也是孙叔敖功勋卓著,历代王朝官员只能敬而远之。楚庄王是一位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在位22年的一代君主,孙叔敖在这样的君王之下,创造了“复陈、存郑、和宋”重诺贵和的精神,留下了“三任三去”而不悔的佳话。《水经注》卷三十二说:“陂周百二十许里……陂有止门,吐纳川流”这些记载为孙叔敖建设安丰塘提供了文献支撑。芍陂的兴建不仅给战国晚期的楚国经济带来活力,而且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孙叔敖是楚国功巨,他留给后人最伟大的工程就是芍陂,是目前仅存的四个世界灌溉遗址(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首。据史料记载,建于春秋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建成,距今已有2613年历史。芍陂初建时可灌溉120万亩田园,隋唐时设置安丰县,称为安丰塘,“周百二十里”,现存面积34平方公里,可蓄水一亿立方,现仍能灌溉60余万亩良田,为寿县国家商品粮基础建设贡献力量,为人民粮食安全提供支撑,为我市农业发展奉献丰收,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美誉。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同年11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安丰塘镇梁书记介绍,目前安丰塘是世界灌溉遗产、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水利部工程遗产、寿县水源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名片;27公里塘坝,50米内是禁建地带,200米内是建控地带,周边四个乡镇共管,没有统一组织,因此,塘的保护与利用难度很大。我们期待深挖安丰塘文化价值,打造属于安丰塘的独有文化特质,积极探寻安丰塘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将文旅融合发展同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农产品开发推广相结合,明确目标定位,找准切入点,打造其淮南特点、安徽特色、中国特征的旅游文化品牌,为前敬古人,福祉后人,为淮南人民独具的人文财富再兴盛,让历史再发声,让文物再发光,我们再努力。
作者:刘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