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门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万象 » 淮南生活 »

淮南生活

淮南市财政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

2024-11-20 17:34:57 阅读次数:546 来源: 作者:
淮南市财政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主持人: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各省级驻淮媒体和市内各媒体,本场发布会由淮南传媒集团进行现场直播。今年以来,我市财政部门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要,全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今天我们邀请到淮南市财政局(国资委)

淮南市财政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各省级驻淮媒体和市内各媒体,本场发布会由淮南传媒集团进行现场直播。

今年以来,我市财政部门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要,全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今天我们邀请到淮南市财政局(国资委)党委委员、副局长张策,市财政局(国资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科科长姜超,围绕我市财政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市财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策介绍有关情况。


张策:

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财政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下面我就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大家作情况介绍。

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水平开展生态修复攻坚行动,高标准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市财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把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财政重点工作,聚焦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政策举措,为加快建设“七个强市”,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供有力支撑。财政局多次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中传达了中央、省环保相关文件精神及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并组织全局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扛起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市县(区)财政上下联动在“增加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政策举措、建全补偿机制”上下功夫,全力以赴支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

二、支持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

2024年,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约15亿元,坚持强弱项、补短板,重点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农村污染治理及其他污染防治,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增绿增效等环境修复。

(一)支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投入1.14亿元,主要用于开展大气环境监测监管、秋冬季大气攻坚、工业污染治理等。通过推动污染源头治理,实现降碳与污染物减排,全市31台燃煤发电机组27台已达到超净排放。下达2023年度秸秆禁烧奖补资金1544万元,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建设标准化收储中心102个,年利用秸秆111.57万吨。2023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6,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列第66位,较2020年提升44个位次;PM2.5浓度39微克/立方米,首次下降到40微克/立方米以下,较2020年下降19.7%,改善幅度全省第1;PM10浓度66μg/m3,较2020年下降13.2%,改善幅度全省第3;优良天数比例80.5%,较2020年增长7.8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1。

(二)支持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污染防治投入5.23亿元,主要用于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全市8个国家考核断面和11个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体优良比例100%。地表水生态补偿历史性获益,首次实现了由赔付到获补的转变。全市地表水24个监测断面(点位)中优良水质比例为95.8%,比上年提升了16.6个百分点。

(三)支持打好净土保卫战。土壤污染防治投入7036万元。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管理,实现所有县区全覆盖。关停淮南市东部生活垃圾填埋场,市域原生生活垃圾全部实行无害化焚烧处理。开展煤系固废专项治理,完成整改61处。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环境风险得到进一步管控。

(四)支持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共投入3.28亿元,主要用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投入4000万元用于支持40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和市级美丽乡村自然村建设。投入人居环境整治资金1600万元,支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年计划完成改厕1.58万户。已完成35个农村污水治理总任务,2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总任务,68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总任务。

(五)支持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共投入2.7亿元,主要用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林业增绿增效、林长制改革、采煤沉陷区治理、环境保护管理实务和能力建设等。通过水系贯通、河道清淤、堤防修复及河道景观绿化等工程,加快焦岗湖、高塘湖、泥河等水生态修复。完成成片造林9924.5亩,3000亩公益林省级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示范项目建设,持续开展针对美国白蛾、松财线虫、加拿大一只黄花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治。

(六)实施重大生态环境工程项目。共投入约2亿元,实施一批环保工程项目提升我市生态环境水平。“十四五”以来,我市已有超过19个项目入选中央生态环境项目库。项目总投资9.57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4.06亿元。以瓦埠湖、东淝河等重点区域累计实施淮河淮南段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项目17个。坚持水岸共治,完成八公山孔李截洪沟、凤台县经开区截岗沟等黑臭水体整治及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违规建设光伏项目整改。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1.45平方公里,变“负担”为“资源”,变“包袱”为财富。2023年以来,完成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面积6.8万亩,开展39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修复面积约479公顷。春申湖公园已开园投入使用,昔日采煤沉陷区变身美丽城市公园,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三期、四期正在编制完善规划设计方案。新庄孜矿采煤沉陷区、二道河采煤沉陷区、潘一矿采煤沉陷区等治理项目均在序时推进。

三、探索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为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投资活力,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印发《政府采购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分期、分批、分阶段形成本市政府绿色采购需求标准。在政府采购日常监管中全面落实绿色采购,据统计,近两年我市节能、节水产品采购比重为99.59%,环保产品采购比重为99.61%。

二是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我市建立起以地表水断面、大气生态补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各行政区域管理职责。同时探索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三是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易到难、稳妥有序配合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实施机制。初步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公开透明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物、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将污染防治攻坚任务作为财政重点保障领域,支持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等工作,配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专项整治,紧盯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专项债券等支持污染治理,并在资金安排上向攻坚任务重、治理成效突出地区倾斜。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坚持污染源头治理、城乡综合治理、生态系统治理,加快实施潘集区、八公山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支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推进淮河流域生态治理和焦岗湖、瓦埠湖水生态修复。支持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支持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进自然保护地和湿地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三是坚持绩效管理。巩固零基预算改革成果,完善“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资金安排机制,根据当前生态环境工作重点,科学精准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管理,加强动态监控,与各主管部门通力合作,监督重大项目资金落地使用情况,督促项目加快工程实施进度,县区加快财政资金拨付。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做好事前绩效评估,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

四是坚持共同发力。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价值实现机制,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通过资源要素政策激励、金融工具挖潜、融合产业发展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财政部门将继续统筹整合各部门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生态保护修复性质的资金,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一体化提升和绿色经济发展为目标,统筹安排分配补偿资金。继续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化、市场化融资机制。拓展淮河生态廊道保护工作融资渠道,建立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财政资金与绿色金融互相补充、EOD项目等环保资金项目多元化共同发展的绿色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建设。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时先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安徽经济报记者:

请问,我市财政在筹措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上,有哪些主要做法?

姜超:

市财政局不断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撬动效应。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和资本力量,提高资源、资产、资金配置效率。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废弃矿山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土地整治等项目,社会资本依法合理获得收益。落实采煤企业治理主体责任,规范计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用于矿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累计计提22亿元。一是积极申报上级试点项目。申报了污染防治项目、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共争取项目类上级补助资金5.2亿元。二是引入金融资本支持。寿县、凤台县、毛集实验区与徽商银行、农发行合作,利用项目打包融资形式用于开展土地整治项目。三是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产业导入路径。以产业导入为手段,支持城市更新、生态修复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生态修复。

主持人:

下面请继续提问。

工商导报记者:

请问,我市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情况,具体在哪几方面?

姜超:

作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是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淮南市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促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一是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出台《淮南市生态环境局 淮南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淮南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激励办法>的通知》(淮环通[2023]13号),印发《关于下达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的通知》(淮财资环〔2023〕235号),根据各县区年度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等指标同比改善情况为考核依据,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上一年度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区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激励,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区不予奖补。二是持续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根据《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淮府办秘〔2018〕97号),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下达2023年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资金的通知》(淮财资环[2023]234号),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升类、谁获补”的原则,严格落实水源地补偿机制。将国家、省、市考核结合,实行“双向补偿”,根据断面属性和水质监测结果,每月计算各县区污染赔付、生态补偿金额,市级赔付、补偿金将用于水污染综合治理。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制定地表水断面补偿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并做好资金的拨付和监管工作。三是加大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支持。争取中央及省财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5557万元,对生态保护补偿责任落实情况、生态保护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完善评价结果与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转化路径。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关系。

主持人:

感谢发言人的发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

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淮南帮.jpg

举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