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门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万象 » 淮南生活 »

淮南生活

淮南市民政社会事务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

2024-11-20 17:34:01 阅读次数:267 来源: 作者:
淮南市民政社会事务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主持人: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各省级驻淮媒体和市内各媒体,本场发布会由淮南传媒集团进行现场直播。今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改革创新、做实做细社会事务领域各项工作,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为公共服务增加温度。今天我们邀请到淮南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岳锐,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

淮南市民政社会事务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各省级驻淮媒体和市内各媒体,本场发布会由淮南传媒集团进行现场直播。

今年以来,我市民政部门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改革创新、做实做细社会事务领域各项工作,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为公共服务增加温度。今天我们邀请到淮南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岳锐,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陈鹏飞,围绕我市2024年民政社会事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岳锐介绍有关情况。


岳锐: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并交流,也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民政社会事务工作的关注、报道和支持。下面,我向各位简要介绍民政领域社会事务工作有关情况。

社会事务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点多面广,既要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又涉及殡葬管理、婚姻登记等基本社会服务。2024年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勇于改革创新,做实做细社会事务领域各项工作,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为公共服务增加温度。

一、改革赋能流浪救助更加坚实。

2024年以来,市民政局以市级救助管理机构为区域中心站点,2个县级救助管理机构为非区域站点,辐射6个市辖区,形成“1+2+6”救助管理工作格局。通过改革赋能,利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深化在发现报告、街面巡查、寻亲服务等工作环节的应用,实现各方力量及时发现报告、快速开展救助服务,提高救助工作的成效。

一是完善救助管理机制。加强与公安、城管、数据资源部门合作,建立街面流浪乞讨救助视频巡查发现工作机制。线上依托城市大脑视频融合共享平台,访问摄像头47处。同时利用数字城管平台第一时间推送救助信息,确保及时救助。线下救助信息员不定期对车站、商业区、废弃房屋等重点区域巡查,做到“发现一个、劝导一个、救助一个”。通过优化主动发现报告机制,扩大救助服务网络覆盖范围,健全了市、县、镇、村四级救助服务网络,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服务格局。今年以来,共救助280人,其中未成年人27人,发放救助物资303份,受理并办结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流浪乞讨类问题58起。

二是持续开展寻亲工作。建立身份快速查询机制,对无法查明身份的滞留人员,工作人员通过经常与其接触、交流,采集其叙述内容,分析地名、人名、口音等关键信息并及时甄别核实。同时,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淮南日报等多个平台,及时发布寻亲公告,扩大信息覆盖面。同步开展滞留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落户安置工作。今年以来,为9名身份信息不明的受助人员查明了身份信息,并护送他们平安返乡与亲人团聚。

三是强化源头预防治理。对于救助返乡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及时将受助人员信息通报给乡镇和村,制作源头预防送达书。对近年来返乡的人员开展回访工作,及时了解返乡人员生活情况,落实帮扶政策,防止其再次外出流浪。针对流浪返乡人员和走访掌握的容易外出流浪乞讨人员,依托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易走失人员信息库,今年以来录入4人,并发送属地,重点关注、巡访,确保此类人员人身安全,做好源头治理工作。

四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拍摄流浪乞讨救助宣传片“温暖一座城”,在全市公交车上滚动播放10万余次。同时在出租车投放灯牌宣传,发动市民向临时遇困人员伸出援手。连续12年开展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邀请新闻媒体记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开放日活动,组织开展座谈,并聘请社会人员作为救助管理工作特派监督员。今年6月19日,我市在洞山公园开展了“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展板、现场讲解、发放宣传单等方式,积极向热心市民介绍救助政策,展示我市救助管理机构日常街面巡查、寻亲服务、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二、改革赋能婚姻登记更加温暖。

为破解婚育难题,提升结婚率,方便群众办理婚姻登记事项,我市积极开展婚姻登记领域“放管服”改革,实现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和涉外婚姻登记,全面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助推婚俗改革,搭建青年交友联谊平台,积极倡导适龄婚育。

一是开展婚姻登记跨区域通办。婚姻登记双方中有一方为安徽省常住户口的,可以到省内任一县级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离)婚登记;双方当事人均非安徽省常住户口但一方经常居住地在安徽省的,可以到安徽省内的经常居住地县级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离)婚登记。今年以来全市办理婚姻登记16315对,其中省内通办 130对,跨省通办49对。2023年10月7日我市正式开始办理本地居民涉外国人、涉港澳台居民及华侨的婚姻登记,婚姻登记人省去了之前必须到省会合肥办理的来回奔波之苦。全市居民可提前通过“皖事通”APP、安徽省民政厅官网、电话预约,一次性顺利完成涉外婚姻登记事项办理。2024年以来,我市已办理涉外婚姻登记66对。

二是深化婚姻领域习俗改革。积极推动婚姻领域移风易俗,2024年寿县、大通区申报成为省级第三批婚俗改革实验区试点,积极培育具有淮南特色的婚俗成果。同时,我市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织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确定寿县寿春镇等5个乡镇(街道)为市级第一批婚俗改革试点单位,指导婚姻习俗向基层延伸改革。凤台县设立淮南市首家户外颁证基地,积极推行颁证服务、集体婚礼等现代婚俗礼仪。寿县通过积分制细化落实,引导结婚新人形成文明节俭理念,“低彩礼”、集体婚礼等蔚然成风,特别是今年以来,租用公交车作为婚车的“公交婚车”431辆次,婚礼习俗有了明显新变化。八公山区民政局与区法院联合成立了“我爱我家”调节工作室,聘请律师、社会工作者组成专业辅导团队对有需要的居民和婚姻当事人进行婚姻家庭辅导。今年以来共辅导调解了60余人次。寿县、大通区、谢家集区、潘集区等利用“5·20”、七夕等特殊时间节点倡导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简办。组织举办集体婚礼、集体颁证活动20余次,300多对新人参加。

三是搭建青年联谊平台。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拓宽单身青年交友渠道,加强青年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助力青年解决交友难的问题,市民政局会同市妇联、团市委等部门举办青年婚恋主题活动,为在淮企事业适龄青年牵线搭桥。5月24日,市民政局联合市住建局、市妇联、高新区管委会在山南中央公园举办“皖美之约 ‘南’得有你”青年婚恋幸福成长沙龙主题活动,30对适龄男女青年参加。7月27日下午,市民政局联合市妇联、市总工会、团市委、高新区管委会等单位在高新区举办淮南市“皖美之约·南得有你”青年交友联谊示范活动,党政机关、煤电、医院等企事业单位120余名单身青年职工相聚一起,开启一段浪漫的寻爱之旅。8月10日“七夕”节市民政局联合市妇联、团市委、市总工会在平圩电厂举办青年联谊交友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婚恋交友服务模式。9月22日,淮南市作为全国49个,安徽省2个集体婚礼分会场之一,招募100对新人参加全国妇联举办的“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万人集体婚礼。

三、改革赋能殡葬事务更加暖心

近年来,市民政局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移风易俗,坚持系统观念,聚焦殡葬设施公益性,推动殡葬事业健康发展,让逝者得到尊重、让生者得以慰藉。

一是强化制度引领。出台淮南市《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指南》和《淮南市公益性公墓管理使用办法》,细化建设主体、资金筹集、规划布局、管理规范等,使农村公墓建设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完成《淮南市公益性公墓布点专项规划(2021-2035年)》,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节约土地、公益惠民的原则,保障城乡居民安葬需求。印发《关于加强殡葬服务行业收费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公益性公墓一律不得对外经营,其收费标准由市、县发展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成本监审或成本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非营利并兼顾居民承受能力的原则核定,保障乡镇公益性公墓规范建设运营。

二是强化设施保障。近年来,我市争取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福彩公益金等资金1.8亿元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15处。今年以来,凤台县民政局将全县11座乡镇公益性公墓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有效保障项目建设率和工程质量。9月田家庵区曹庵镇(老圩村)公益性公墓已通过省林业局、省民政厅实地核验,成为全省5个林下墓地试点之一。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市民政局会同公安、自规、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制定工作方案,部署开展占用农地修建硬化大墓等问题专项摸排整治工作,成立四个督导工作组深入各县区调研督导。4月份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累计摸排各类违规坟墓2522个,整治2414个。

三是强化专项整治。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为民办实事8件,如全市开通96399殡仪服务短号受理群众的各类殡仪服务诉求,细化优化便民利民殡葬服务举措,不断提升殡葬服务水平。市殡仪馆遗体身份识别流转控制系统9月1日起正式运营,统一规范殡仪馆服务标准和流程,实现业务办理“指引式”服务,给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透明、优质的殡葬服务。同时加大惠民殡葬实施力度,今年以来为全市3663名困难群众减免殡葬费用359.5万元,其中凤台县殡仪馆于2024年1月1日起,对凤台籍死亡人员免除遗体接运、火化、冷藏、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将文明殡葬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厚养薄葬,号召村民红白事遵循从简原则。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重要祭祀节点开展巡查检查,悬挂宣传条幅,张贴标语,发放倡议书,制作播放“文明祭祀”宣传视频,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树立文明祭祀新风。

四、改革赋能残疾人福利更有成效。

2024年,市民政局着力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补贴申领方式,强化“跨省通办”“全程网办”“主动服务”等便民服务举措,完成市级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加强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不断提升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品质。

一是提高两项补贴标准。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落实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共同提高到86元每人每月,有效缓解了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及时办理残疾人两补“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定期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人员信息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对象、享受工伤保险生活护理费人员、脱贫人口以及死亡人员等数据进行交叉比对。今年以来,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已惠及困难残疾人4.23万人、重度残疾人3.97万人,累计发放补贴资金7014.7万元。

二是推动“精康融合”行动。联合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残联印发《淮南市“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全市目前设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5个,凤台县、田家庵区、潘集区、高新区分别通过公开选定专业机构承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为患者康复提供专业训练和支持性服务。凤台县打造“怡康驿站”精康品牌,将每月25日设定为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活动日。潘集区与公立医院合作,建设区级精神障碍康复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社区服务站点。2024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服务873人次。

三是建成市级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淮南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项目位于山南新区民裕大街北侧、泉山路西侧,市福利保障区内,总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内设床位 270张。该项目是为精神障碍患者中的特困人员、流浪乞讨人员、低收入人群、复员退伍军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集中救治、救助、护理、康复和照料等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目前项目正在开展竣工验收工作,10月底完成。同时为提升淮南市精神卫生福利服务能力,优化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民政局联合市卫健委起草了《淮南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托管协议书》,拟将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项目托管给市精神病医院,积极探索精神卫生福利服务新模式,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治疗、康复、供养等服务保障,预计11月底投入运营。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改革赋能社会事务,以发展驱动公共服务,推动我市社会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时先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淮南日报记者:

请问,市民遇到流浪乞讨人员应该怎么办?

陈鹏飞:

市民可以询问该流浪人员是否需要救助,需要救助的请及时拨打110报警或拨打救助电话0554-6912345,或者直接护送他们到救助管理站求助;若是危重病人、疑似精神病人,可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或110报警电话。

主持人:

下面请继续提问。

安徽法治报记者:

请问,什么是婚姻登记“跨省通办”?

陈鹏飞:

婚姻登记双方中有一方为安徽省常住户口的,可以到省内任一县级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离)婚登记;双方当事人均非安徽省常住户口但一方经常居住地在安徽省的,可以到安徽省内的经常居住地县级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离)婚登记,注意这种情况应当提交一方当事人经常居住地的有效居住证。

主持人:

感谢发言人的发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

来源:淮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淮南帮.jpg

举报

关闭